“穩定的、耐更高鹽度的南美白對蝦一旦選育成功,全國對蝦的養殖面積可以大幅增加,單是渤海
水產就可以增加5萬畝養殖面積。這不只是中國蝦業的大事,也是世界蝦業的大事。”張榮安如此說到。
8月1日,由渤海
水產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渤海
水產)主辦的“渤海
水產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對蝦現代育種技術研發與應用簽約儀式”在濱州舉行,會上,渤海
水產正式聘任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研究員擔任公司顧問,這標志著耐高鹽南美白對蝦選育項目進入實質性攻關階段。
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研究員、李富花研究員、于洋博士,濱州市海洋發展與漁業局副局長李國義、濱州北海經濟開發區黨工委副書記聶林、匯泰集團董事長張榮強、渤海
水產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張榮安,總經理劉明良,副總經理張洪軍、黃皓,渤海
水產遺傳育種博士陳錨等嘉賓出席了本次會議。
這是國內也是國際上首次針對耐高鹽特性進行南美白對蝦育種,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。不僅如此,在育種技術以及合作模式上,也給現代南美白對蝦商業化育種提供了一個參考的樣板。
鹽田里的財富
渤海
水產位于山東省濱州市北海新區境內,毗鄰渤海灣。公司擁有30萬畝鹽田,其中南美白對蝦養殖區22萬畝,橫跨濱州北海、濱州沾化、東營河口三個行政區域。這是個什么概念呢?廣西對蝦養殖面積是30萬畝,浙江是35萬畝,渤海
水產一家公司的對蝦養殖面積“大可敵省”。經過近幾年的快速發展,渤海
水產還創下了幾個“蝦業之最”:
1、全國養殖面積最大,總產量第一的公司;
2、全國唯一一家對蝦全產業鏈公司,公司覆蓋選育、育苗、飼料、養殖、加工、貿易、冷鏈物流、科研等板塊;
3、全國唯一一家通過有機蝦認證的公司;
4、國內乃至世界面積最大的鹽田蝦養殖基地;
5、目前唯一一家出口有機蝦到日本的企業。
渤海
水產還創造性地發明了海水綜合利用養蝦法和高鹽度(40‰)生態養殖模式,突破了理論上南美白對蝦養殖鹽度40‰的上限,達到65‰。因其獨特的生長環境以及養殖模式,渤海
水產養殖的對蝦被業界稱為“鹽田蝦”,并在市場上推出了“脊嶺島”鹽田蝦品牌。與低鹽度海水養殖蝦對比,鹽田蝦蝦青素含量要高出兩倍之多,蛋白質含量多將近百分之十,而脂肪含量僅有正常海水養殖蝦的三分之一。
“渤海
水產定位的是優質食品的生產加工企業,最終的目標是為消費者提供一條安全、綠色的對蝦。因此,這里設定的上限就是畝產100斤,秉承粗放養殖、野生品質的養殖理念,致力于打造綠色高端、健康安全的產品。”張榮安說到,但他認為,鹽田蝦的潛力,還可以進一步挖掘。
選育耐更高鹽度品種,其意義不亞于袁隆平的“鹽堿稻”
對于渤海
水產而言,特殊的高鹽環境和養殖模式,使他們對耐高鹽的南美白對蝦品種有特殊的需求。實際上,在這幾年的養殖觀察中,渤海
水產已經觀察“廣泰”部分品系具有耐高鹽的特性,可以在高達65‰的高鹽度環境下生長,突破了南美白對蝦40‰極限生長鹽度的認知。
“普通蝦苗在高鹽環境下的回捕率只有1-2成,生長速度也慢,如果能定向進行耐高鹽種蝦的選育,形成遺傳性質穩定的品種,對公司以及行業的發展意義重大,因為沙特、伊朗等中東國家很多地區也屬于高鹽水域,他們對耐高鹽品種也有很強的需求。”相建海說到。
渤海
水產遺傳育種專家陳錨博士介紹,根據中國鹽業發展報告,2013年全國的鹽田面積為600多萬畝,適合對蝦養殖的鹽田大概能占到三分之二,也即400萬畝左右,如能把“先天不足”的高鹽度池塘充分利用起來,都養上質優的、高產的、生長速度快的耐高鹽白對蝦,將會形成良好的環境效應和經濟效應。
此外,今年初由中科院海洋所相建海和李富花研究組主導,與國內外多家單位共同合作,歷時十年成功破譯南美白對蝦基因組,獲得國際首個高質量對蝦基因組參考圖譜,為對蝦基因組育種和分子改良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平臺。次此渤海
水產聘任相建海為公司顧問,也意味著國內對蝦基因組育種技術在渤海
水產落地,將會大大加速高產、抗逆、優質品種的培育,這在國內尚屬首次。
據相建海介紹,廣泰的種質庫經過近10年的選育,已經沉淀了豐富的基因庫,并有多個性狀特征明顯的專門化品系。當前團隊的主要工作是解釋南美白對蝦耐高鹽機制,通過分子標記準確地標定耐高鹽的基因,快速選育出耐高鹽種質,并加以選育和擴繁,希望3年內建立起穩定的耐高鹽白對蝦種源,下一步目標是突破70‰-75‰更高鹽度的選育。如果使用家系選育等傳統育種方法,大概需要8-9年,選育6-8代才能出成果,而使用基因組育種則大大加快了育種的速度。
打破產學研合作壁壘,探索全新的育種合作模式
除了育種方式的改變外,渤海
水產與中科院海洋所的合作模式上也有所突破,使之形成比較緊密的合作關系。
“以前產學研脫鉤,兩層皮,一直是這種狀態。實際上我國的育種水平并不低,以前是跟跑,現在已經是領跑了。但是由于產學研更緊密的結合機制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,目標性不強,導致很多科研成果無法落地。”相建海說到。
育種一線專家、渤海
水產副總經理黃皓認為,中國的親蝦商業育種問題不在技術層面,而是在機制和運作模式。廣泰以前是與風投合作,但風投有投資回報周期的要求,育種周期長,而且不容易出現成果,投資時間到期如果還沒有效益出來就會撤資,所以尋找風投并非良策。另一模式則是渤海
水產現在所采用的模式:有實力的企業為主導,與科研單位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,在育種上可以進行持續的投入,并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。
“渤海
水產以南美白對蝦養殖為主業,擁有22萬畝養殖水面,每年內部對蝦苗的需求超過40億尾,如果蝦苗的質量不穩定,會直接影響到養殖效果。”張榮安說到,“我們希望與科研機構形成緊密的合作關系,建立起一個屬于自身的育種機制,滿足企業產業鏈的發展需求。渤海
水產的育種板塊不是以賣種蝦或做蝦苗直接盈利的,而是服務于公司的養殖端,所以我們會更關注結果本身。此次與中科院海洋所的合作,改變了原來的商業育種模式,走出了第一步,未來我們還將探討更深入、更緊密的合作機制。”
“科技興農,良種先行”,去年,渤海
水產全資收購海南廣泰海洋育種有限公司(現更名為海南廣順泰普海洋育種有限公司),擁有其種質資源庫。基因組選育新技術很快會在渤海
水產落地生根,開花結果,“我覺得這是天時、地利、人和,在這個模式下未來我們還可以做更多的事情。”相建海說到。
“育種是一個燒錢的買賣,渤海
水產為什么還要大力投資自主選育?一方面是為了補足產業鏈的短板,讓種苗更可控;另一方面,是社會責任。中國的種蝦一直受制于人,我相信再給我幾年時間,我們一定能打造成一個社會認可的公司,為社會拿出一條安全、優質的蝦。”張榮安說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