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州鱸花身爛身病因分析與防控建議
近日,接一線反饋,大量加州鱸池塘出現花身爛身病,死亡率高,治療難度大,令廣大養殖戶聞之色變。也有不少大型養殖戶反饋,其病情相似的加州鱸池塘使用相同的治療方案,效果卻大相徑庭,令人十分費解。為此,我們采集了大量花身、爛身的加州鱸進行全面檢測,并結合活寶源魚病室長期積累的診治案例,總結分析如下,以供廣大業內人士參考。
一 加州鱸花身爛身病
加州鱸花身爛身病是一種民間的叫法,并無明確的定義,主要以病魚體表出現點狀或斑塊狀皮膚缺損甚至潰爛而得名。從發病規格看,朝魚至成魚均可發病;從流行規律看,幾乎全年均有發病,5-11月份為流行高峰,尤其是10-11月份,發病率高、死亡量大、治療難度大,給加州鱸養殖業帶來慘重損失。經過我們活寶源魚病室大量采集樣品進行全面檢測發現,虹彩病毒、諾卡氏菌、絲囊霉菌、累枝蟲、釘蟲等均可導致加州鱸花身爛身,病原十分復雜。因此,對于加州鱸花身爛身,務必要準確診斷,找準病原,再設計針對性的治療方案。而忽視病原的差異,盲目用藥,正是目前加州鱸花身爛身病治療成功率低的主要原因之一。
二 虹彩病毒性花身爛身
蛙屬虹彩病毒是加州鱸花身爛身最常見的病原之一,幾乎所有規格的加州鱸都可感染,以5-10月份為流行高峰,常見病魚體表(體側、尾部或頭部等)出現大面積、深度潰爛,病灶處肌肉呈灰白色、糜爛狀,魚刺裸露,嚴重者甚至可見內臟(P1-1),且病灶附近肌肉松軟,有惡臭,鏡檢可見大量活潑細菌;但也偶見病魚僅表現為體表小面積、淺表性潰瘍(P1-2)。
P1-1虹彩病毒性花身爛身
P1-2虹彩病毒性花身爛身
由于目前業內缺乏漁用的抗病毒藥物,對于加州鱸虹彩病毒性花身爛身并無有效治療藥物。在處理時,應從以下兩方面入手:其一,使用溫和高效的消毒劑、中草藥等進行水體消毒,遏制病毒的水平傳播,防止病情進一步蔓延、惡化;其二,停料,水體潑灑五黃、Vc等解毒抗應激產品,并多開增氧機,以減輕魚體應激,提高抵抗力。此外,該類病魚常常伴有嚴重的肝臟病變,如肝臟腫大或萎縮、脂肪化等,體質較差,切忌使用強刺激性消毒劑或過度拌喂抗生素,以免加重病情。
三 諾卡氏菌性花身爛身
諾卡氏菌病是加州鱸中成魚階段流行最廣、危害最大的一種細菌病,主要危害50g/尾以上規格魚,全年均可發病,在10-11月份最為流行。加州鱸感染此病后,體表會出現點狀或斑塊狀出血、潰瘍,病灶一般較淺且呈鮮紅色(P2-1),擠壓有白色膿液流出。但是,在受藥物影響的情況下,也偶見體表出現斑塊狀皮膚缺損而擠壓無膿液流出的現象(P2-2)。
P2-1諾卡氏菌性花身爛身
P2-2諾卡氏菌性皮膚缺損
本病的病原菌???魚諾卡氏菌是一種革蘭氏陽性菌,其生長繁殖較慢,對常見抗生素較為耐藥,且可在內臟、肌肉等處形成結節包裹菌絲,阻礙了藥物對菌體的觸殺作用,因此,本病的治療見效慢、成功率低、成本高。但是,在準確診斷的前提下,經分離病原菌進行藥敏試驗,并依據藥敏結果選藥、用藥,內服敏感藥物足夠長的療程,也有較高的治愈率。需要指出,治療本病期間,切忌換水,謹慎殺蟲,避免過度投喂,營造良好、穩定的環境,促進機體康復;否則,水質突變或消化不良將使病情惡化,增加損耗。
四 絲囊霉菌性花身爛身
珠三角地區,12月至次年3月份,偶有檢測到加州鱸絲囊霉菌性爛身。該類爛身的特征在于,病魚體表出現斑塊狀潰瘍,病灶鮮紅并輕微腫大隆起(P3-1、P3-2),但病魚活力較強,死亡較慢,發病初期死亡率較低。此病病魚內臟無細菌感染,但病灶處肌肉壓片鏡檢可見大量絲囊霉菌的菌絲(P3-3、P3-4)。
P3-1絲囊霉菌性花身爛身
P3-2絲囊霉菌性花身爛身
P3-3絲囊霉菌性花身爛身-肌肉菌絲
P3-4絲囊霉菌性花身爛身-肉芽腫
該病的病原??絲囊霉菌是一種真菌,可侵入肌肉深層,并形成肉芽腫壞死灶。一般的漁藥難以有效抑殺真菌,而防治真菌病的新獸藥“美婷”又遲遲未能大規模上市,因此,目前該病的治療十分困難,該病的防控必須以防為主。由于絲囊霉菌是一種條件致病菌,體表完好無損傷時不易感染,因此,入冬前做好殺蟲操作,低水溫期謹慎拉網防止刮傷,是預防本病的有效措施。而一旦發病,應及時撈除病魚,并使用硫醚沙星、聚維酮碘等進行水體消毒,防止病情進一步蔓延擴散。
五 累枝蟲性花身爛身
累枝蟲是一種固著類纖毛蟲,由其引起花身爛身病在網箱養殖的加州鱸中十分常見,當池塘水質惡化時也可出現。其特征在于,病魚體側出現斑塊狀、淺表性潰瘍,病灶處鱗片松動甚至缺失,但不傷及真皮,不會裸露肌肉(P4-1、P4-2)。但本病嚴重時也可出現持續性大量死魚。
P4-1累枝蟲性花身爛身
P4-1累枝蟲性花身爛身
P4-3累枝蟲(4×10)
P4-4累枝蟲(10×10)
本病的病原??累枝蟲為一種固著類纖毛蟲,池塘發病時使用硫酸鋅等針對纖毛蟲類藥物即可有效治療。但網箱養殖的加州鱸感染此病,由于網箱水體用藥較為困難,治療也存在一定的難度。
六 釘蟲性花身爛身
釘蟲病是加州鱸養殖過程中十分常見的一種寄生蟲病。在加州鱸感染釘蟲的初期,體表并無明顯異狀,需十分仔細方可觀察到蟲體(P5-1);到了感染的中后期,隨著蟲體的長大,病灶處可出現斑點狀出血發紅(P5-2),或因繼發感染細菌而出現濃瘡甚至潰爛(P5-3、P5-4)。由于釘蟲僅寄生于體表尤其是鰭條等處,當少量寄生蟲時,病魚僅表現為攝食變慢、躁動不安等,但當大量寄生時,也可導致持續性少量死亡。
P5-1釘蟲性花身(初期)
P5-2釘蟲性花身
P5-3釘蟲性花身爛身
P5-4釘蟲性花身爛身
本病的病原??錨頭鳋是一種甲殼類寄生蟲動物,其生活史分為休眠卵期、無節幼體期、橈足幼體期和成蟲期,僅成蟲期寄生于魚體。而一旦寄生上魚體后,由于蟲體頭部鉆入魚體肌肉中,而水體潑灑殺蟲劑時藥物難以滲透進入肌肉,因此,對成蟲的殺滅效果較差。而一般藥物也很難有效殺滅休眠卵,真正殺滅的是水體中的無節幼體和橈足幼體。正因為如此,治療釘蟲病時往往需要連續用藥2~3次方可有效根治。
七 結語
除了上述五種常見的病原外,據相關報道,愛德華氏菌、魚波豆蟲等也可引起加州鱸花身爛身。這些病原涵蓋了病毒、細菌、真菌、寄生蟲,其種屬地位相距甚遠,對藥物的敏感性千差萬別,治療方案也截然不同。實際上,我們在日常檢測加州鱸病魚的過程中發現,加州鱸的病害越來越多,病因越來越復雜,不斷有新的病原被發現。因此,我們在診治加州鱸病害過程中,務必本著批判性思維,實事求是,充分利用科學手段,全面細致檢測每一條病魚,準確診斷,針對性用藥,精準用藥,才能藥到病除,快速控制病情,最大限度挽回損失。